1889年,清朝晚期。
朝廷沒落,兵戈搶攘。
封建統治的殘酷壓迫,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,
讓華夏大地在滿目瘡痍中幾近沉淪,
中國人民在災難深重中啼饑號寒。
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一座農家院的東廂房,
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。
這個乳名取做“憨頭”的孩子,
長大后有了一個在中國革命史上聲振寰宇的名字————李大釗。
造化弄人,命運多舛的“憨頭”是遺腹子,
襁褓中又失去母親,
由垂老之祖父李如珍悉心教養。
祖父將他視為百畝良田的一棵獨苗,
生活上嚴謹要求,學業上耐心啟蒙,處世上言傳身教,
處處培養他自立自強的品性。
李如珍曾是赴東北做買賣的“呔商”,
清朝后期,樂亭十萬呔商闖關東,
創造了“東北三個省,無商不樂亭”的經營奇跡,
呔商身上蘊藏的眼界通達、不畏艱險、敢為人先的精神,
給了幼年李大釗很深的影響,
塑造了他日后胸懷天下、開拓進取的品格和志向。
1895年,6歲的李大釗進入本村谷家私塾,師從秀才單子鰲。
一個偶然的機會,時年9歲的他從單先生那里看到介紹西方富國強兵的書籍《重譯富國策》,
當即愛不釋手、奉若珍寶,借回家里仔細研習。
在老宅庭院里親手栽下的丁香樹旁,他反復誦讀;
在炕頭小方桌上昏黃的煤油燈下,他提筆抄錄。
幼小的心靈里,已經埋下“憂國之所憂、哀民之所哀”
的種子。
此后,李大釗又先后求學于本縣的張家學館和宋家學館,
師從“增廣生”趙輝斗和取得“國子監憂貢”資格的黃寶林。
敏而好學、勤奮刻苦、品質高潔、樂于助人的李大釗深受兩位塾師激賞,
成為同學們學業和人格上的楷模。
在研習儒學經典、打下深厚傳統文化基礎的同時,
小小年紀的李大釗,
表現出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異乎尋常的關切。
他對太平天國運動、甲午戰爭、戊戌變法、義和團運動、《辛丑條約》等歷史事件十分關注,
對清政府腐朽沒落的統治極其痛恨,
挽救“神州陸沉”、立志“再造中華”的理想頑強生長。
1905年,李大釗以優異成績進入“新學”永平府中學堂,
在延續經史等傳統學業的基礎上,
開始接觸各類西方文化知識和發展理念,
隨著學識日進,救亡圖存的志向愈加明朗。
1907年,“感于國勢之危迫,急思深研政理,求得挽救民族、振奮國群之良策”的18歲青年李大釗,
于正在招生的北洋軍醫學校、長蘆銀行專修所、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等三所學校中,
選擇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。
擇校原因,正如他在《獄中自述》中表達的那樣:
“軍醫非我所喜,理財致個人之富亦違我素志,故皆決然棄之而入法政。”
懷揣“政治救國”理想的李大釗,
自此踏上尋求救國救民真理、開辟革命新天地的征程,
以信念和實踐,
筑起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。
在家鄉讀私塾期間,受當時早婚習俗影響、更由于李家家境所需,
李大釗和年長6歲的本村姑娘趙紉蘭完婚。
淳樸善良、深明大義的趙紉蘭嫁到李家后,
一力承擔起侍奉老人、料理家務、照顧丈夫并激勵他發奮讀書的重擔。
作為一個沒有文化的農家女子,
她以獨有的遠見支持丈夫報考新式學堂甚至留洋日本,
在家境拮據的狀況下典當挪借全力幫助他完成學業。
在此后李大釗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,
也時時閃爍著趙紉蘭夫唱婦隨、鼎力扶持的身影。
這對相濡以沫28年的夫妻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,
亦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。
18年故土情濃。
家鄉的老宅、古井、大槐樹,灤河、渤海、五峰山,
哺育、相伴著李大釗的成長,
讓他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、對這個國家愛得深沉。
家鄉務實堅忍、雅書重教、急公好義的民風,
賦予他開闊的眼界、雄健的理想和宏偉的志向,
最終成為一位開天辟地的革命者。
他的偉大精神、高尚人格和不朽業績,
如日月經天、江河行地,
在故鄉大地上賡續傳承。
英雄的故事蕩氣回腸,
先驅的精神代代弘揚。
繼承先烈遺志,
告慰先烈英魂,
新時代,吾輩少年當自強!
來源:樂亭發布